应试架构学-第零章
应试架构学(0)
第零章
引言
§ 1 应试架构学
“应试架构学”,这个名字看似精简,实则颇为复杂。在正式推导并论述应试架构学前,需要先解构这一标题。
应试,此处指的是当今社会下的以考试成绩为中心的,面向成绩式教育,此书中还增添一个含义,即这里的应试将伴随半军事化管理,涉及到一周以上的住校制度,较短的休息时间,且涉及到对某些关键物品的分离。
架构,指的不只是单独的结构,同时也是一个动词,与应试配合,即为在应试环境中进行架构,本书的架构,是为了达到在应试中以不被异化为前提,建构一种在应试中生存的宏大体系。
结合起来,应试架构学,就是在应试中架构无异化的宏大体系的理论学说。它的任务没有别的,也无法提供幸福,它只负责在应试中提供最基本的消耗与输入平衡的环境,只负责将一切从负调向零。但这并不代表这门理论学说反对提供幸福,而是这门理论学说难有能力以提供幸福,若有这么一种优化来让它亦能提供幸福,那再好不过。
应试架构学的结构,还没有完成建构,我们将在第一章中进行全面推导,这是动态化的过程,你将在第一章中看到大量的正反合与辩证关系,在完成推导后,第二章便会重新描述应试架构学,展现其最终,但也并非最终的结构。
§ 2 导论大纲
在正式进行密集的推导前,总结出一个方针是必要,甚至必然的。本节里会推导一个大致的纲领,以方便第一章的推导。
在进行一切前,我们对应试的认识颇为不足,仍有必要对应试本身进行一定的解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我们从以下几个角度去分析应试:
场域,本体,现象,目的
§ 2.1 应试的场域
应试的场域是很明确的,就发生在教育中,具象起来,就发生在学校里,但将其只划分进学校过于浅薄,它所揭露的不单单是教育的问题,更是一整个社会的深层矛盾。
学校,特别是半军事化封闭管理的学校,被注定要剔除主体的差异性进行普遍化的一个场所,可以建模为这样一个模型:
输入(差异的学生)-工人(教师,环境,社会)-输出(普遍的学生,可能生成在差异中造成普遍的异常副产品)
它接受一个差异化的输入,输出一个同质化的产物,这里副产品的“差异中造成普遍”,实则从具象的角度解释,就是向着虚无主义的万物皆允走去的主体。 这个场域不仅仅是学校,在更为宏大的世界里,它是一种常态,并广泛存在于社会中。这样,社会会显式或隐式地进行规训,以协助学校的异化进程,但为什么一个国家会需要应试?为什么应试成为了常态?这是关于场域上最核心的问题,并将在后文进行推导。所以,应试的场域,是秩序。
§ 2.2 应试的本体
应试的本体在“应试的场域”一节中也有大篇幅的解释,但本节将更细致地进行推导。
应试本质上是概念类的事物,具体的定义很难进行论述,但从基本的抽象定义上,应试是“参与考试”,但在现代的语境下,应试的所指已经发生根本改变,更多的指向不是参与考试,而是一种制度,这种制度,我在“§ 1应试架构学”中下定义:“此处指的是当今社会下的以考试成绩为中心的,面向成绩式教育,此书中还增添一个含义,即这里的应试将伴随半军事化管理,涉及到一周以上的住校制度,较短的休息时间,且涉及到对某些关键物品的分离。”
应试的概念要求制造中心化的管理与主体,并尽可能去差异性,因此,应试的本体,是中心。
§ 2.3 应试的现象
“§ 2.2 应试的本体”中阐述到,应试的本体是中心。那么,它理应追求中心化,但在现象上却构成了混乱。
从现象上看,现代语境中经历应试教育后的人,大致可以分类为三种:
- a.被完全异化为应试中心化主体的
- b.保持了不被异化,但一定程度上受到应试影响的主体
- c.被完全异化为虚无主义享乐主体的
应试的原目的是制造中心化,但制造了混乱,因此,应试的现象是冲突。
§ 2.4 应试的目的
有了上面三节的推论,应试的目的已显而易见。在秩序的场域下,作为中心的应试,自然所要产生的,就是作为中心的产品,而且与秩序紧密相连,必须要与秩序的场域无冲突才被定为合格。
从大的角度看,应试与社会的结构有着层层关联,当今的国家社会由于科技需求大量培养人才,但他们却选择了错误的方法。在秩序中作为中心的应试,不能够产生人才,它所产生的产品,是为考试完全定制的个体,创新性和想象力全部都在对差异性进行剥离的过程中随之而去了,这样虚无与中心融合的主体,在实际的目的场域下,发挥不出任何能力。
此时应试的目的其实产生了冲突,应试的目的到底是秩序,还是中心?
应试是作为中心的本体,但其目的并不完全是为了考试,而在于生产为秩序服务的主体,但发现,应试是以考试为中心借此判断主体是否已完全异化成足以进入生产秩序的程度。所以,应试的目的,实则是秩序。
同时在这里也发现,这使得考试分数与主体的被异化风险程度紧密相关,分数越高,被异化的风险便越高,从这里看,应试的确培养了人才,因为能在全社会的规训下,得以在不被异化的前提下完成应试,是只有人才能做到的事。
§ 3 对应试的架构的可行性
一整个第二节留下了诸多模糊的问题和定义,但作为引言,在这里展开叙述是不合适的,对第二节中的问题的展开,会出现在本书的第一章。在这之前,我们必须先论证对应试进行架构是可行的。
§ 2.3 中提到了b类应试后主体,虽然仍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应试影响,但得以保持无异化状态,具体的讲,b类在应试结束后,得以保持自身,没有a或c类主体的特征,介于a与c两者中间,作为一种平衡,更具体的,b类能够在应试后仍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变成应试机器,也不变成享乐机器,不在应试中为应试做一切,也不在应试中完全放弃应试(主体没有义务应试,但由于环境限制,服从于应试同时保持自我,是最好的选择),单纯完全的进行享乐。
在现实语境中有这样的例子吗?我们发现能进行这类思考的个体几乎都处于应试当中,应试后也仍然为b类的主体极为少见,b类在本书中,将作为无异化主体的定义而存在。
借助现实例子对应试的架构的可行性进行推导,将是困难的,因此,我们将进行哲学推导。
在推导对应试进行架构的可行性前,必须先推导应试究竟如何使得主体变成了a,b,c三类,这个过程又是如何进行的,我们将需要对应试的结构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方可对可行性进行推导。
§ 3.1 应试的结构
在§ 2中,我们分析了应试的基本结构,即: 场域是秩序,本体是中心,现象是冲突,目的是秩序,这一章会对场域,本体,现象,目的中未具体写出的部分进行详细的展开,并构成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四者。
§ 3.2 应试的场域分析-作为工厂的学校
在先前的分析里,我们得到了一个基本的工厂模型,现在进一步展开深化。
首先,我们做一个类比。社会(对社会下定义,这里的社会指政治层,大众倾向,同时还有微观的家庭与文化问题,因此后续的推导中,虽未明确提到,但也隐性指出了家庭与文化对主体也存在宣传和规训影响,家庭和文化的具体影响读者先稍安勿躁,将在第一章进行更具体的论述)很需要人才,高阶知识工作岗位很缺人才,所以社会构造了一个叫学校的工厂,学生们是工人,那么老师是压榨者吗?其实不是,老师受更上层的压榨者指挥,不得不对学生进行程度不一的压榨,更像一个工头。学校的压榨者是一整个社会体系,一整个欠缺人才寻求人才的生产方式的社会,这个社会创造了一个循环,自动产生了学校的体系。学生们作为工人,在学校里,由于社会将学校宣传为快乐的,自己拥有生产资料(知识)的生产劳动场所,所以学生们进行自我压榨,且对没有娱乐和极致的作息安排看得轻如鸿毛。学生们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个业绩单—成绩。压榨者根据成绩,发给学生他们的报酬—就业机会,但报酬本身也作为了一种剩余,被放进高阶岗位继续压榨。学生在学校是学不到真正的知识的,必须要自己学,学到的才是真知识。这是由于学校的知识体系本身就是为填满业绩单准备的,而没有为实践做好准备。
这样,我们得以将学校结构化为一个工厂模型,一个社会作为压榨者,老师作为工头,学生最为工人,生产品作为人才即工人自身,业绩作为成绩,报酬作为就业机会的极致剩余剥夺化的工厂,合法地夺走学生的空余时间,无理地剥夺着学生的利益。
§ 3.3 应试的本体分析-作为循环的社会体系
在 § 3.2 已经详细论述了应试里学校这个工厂的运作,并借此分析了应试的场域。
应试的本体存在于社会而不仅仅是学校,本节的任务就是揭示这一整个社会关系,即应试的本体,那个压榨者的真面目。
我们来看看这个循环:社会的高阶职业的人才需求-通过作为工厂的学校高效获得人才-将只获得了虚假知识的“人才”投入高阶职业-因为知识不足以实际运用而认为人才不足并继续生产人才;这么一说,读者大概已经有了粗略的理解,我们来更详细的论述这个循环。
首先,社会的科学家,高级教授这类的职业,是非常缺人的,所以社会急需一种制度来为这种高级职业提供人力,他们想到了一个极佳的方法。我们宣传一种极好的工厂,或者说,它不叫工厂,叫福利院,来这里的人,只需要给一小点钱,就可以获得真正的知识,更好地,你可以当上现在最赚钱,最高级的职业,做最顶级的人!然而,这个工厂,他其实不仅拿走你的钱,还不还你的钱,也不给实际的工资,反而拿走你的一切空余时间,也不给你真正的知识,最后给你的也只是一些岗位,你还需要和一大堆人抢这些岗位。然而,由于社会的良好宣传,几乎没有人认识到了这一点,认识到了的,大部分也因为这样的强制制度,没有任何办法去寻求其他出路,因为业绩的缺失甚至没有获得岗位这样的浅薄报酬。这样,一群没有真正知识,只有理论,没有开放性,没有实际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显得很人才的人进入了这些高级岗位被以另外的方式压榨,但社会发现好像这些人完全没有生产出什么有价值的发明,只是机械性的做着不知所云的事情,但社会没有想出更好的方法,总会有一个好的人才过来的,社会觉得。于是他继续让工厂这样生产,继续这样,继续这样。他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自欺欺人是多么无意义。
所以,应试的本体是一整个社会,绝非单独的学校,绝非教育部,而是一整个社会。
§ 3.4 应试的现象分析-混乱无序的人才工厂
我们在 § 2.3 中,将工厂中经历生产的人以及最终可能生产出的人才产品分为了以下三种:
- a.被完全异化为应试中心化主体的
- b.保持了不被异化,但一定程度上受到应试影响的主体
- c.被完全异化为虚无主义享乐主体的
我们在这一节,将详细阐述这三种主体产生的原因。
首先从最标准的a类讲起,这是最标准的“人才”,是完美无瑕的产品,能够自我压榨,能够无异议的执行一切,唯独有一个看不出的缺点:缺乏创造力。要知道他们如何产生,需要代入进前文提到的社会循环。在社会的宣传下,a类(后文简称a)被规训道应该进入学校的工厂,拿到好的业绩单,这样就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报酬,并借此机会进入高级岗位赚很多金钱。于是,他们进了学校。学校把他们早上起来的时间改成跑操来填满业绩单里体育的一项,把空余时间全部用来“学习”以填满业绩单的其他项,并且远远不止于此。a疑惑为什么要做得这么彻底,学校回答他,这样就可以获得更多知识,对自己是好的,越这么干越是好的。于是a信以为真,开始告诉自己要多这么干,便压榨着自己,主动把自己的空余时间,用来填满那张空虚的业绩单。最后,他没有任何疑问,所有人都告诉他要这么干,他周围所有没这么干的人都受到了惩罚,于是他就这么一直做下去,拿到了满满的业绩,换来了自己的高级岗位。但他迟早发现,自己亏得太大了。
其次,我们再来看c类(后文简称c)。c同样经历了学校骗道他的东西,不一样的是,他发现学校只是一直对他做压榨性的事情,他不清楚这到底好还是坏,也不知道最后是不是真的报酬丰厚,但他不想继续了。不过他发现,自己不继续也无路可走,于是他干脆停止劳动,不管学校因此如何规训和惩罚他,也无所谓了。因为空白的业绩单,他也没能获得最后的报酬,他快乐吗?也许快乐,不过我们并不知道。
最后,再来看复杂的b类(后文简称b)。这是这一本书要推导的中心,因此在此节不能完全分析出b的产生原因,不过依旧可以粗略的分析,待到本书的结束,就可以知道最具体的原因和原理了。b类和c类一样认清了学校的欺骗,但他认识到,如果他不这么干下去,他最终将获得不了任何东西,反而留下了一身的伤疤。但他又知道,如果只是这么一直干下去,也依然获得不了什么,他只能顺着学校所规训的来,但他身在曹营心在汉,虽然身体上是这么做着,但却坚守了自己的思考,他知道自己进了一个大骗局,但当今的社会要想活得滋润一点的确只能这么做,于是他顺着这条线走了出去,获得了应有的岗位报酬,他们不像a那么机械,成为了高级岗位本应获得的真人才。
这就是应试的现象的产生原因。
§ 3.5 应试的目的分析-作为需求的应试
之前 § 2.4 的分析较为浅薄,这节将结合前文更详细的分析应试的目的。
应试的出现是具有必然性的,在这样的一种社会循环里,必定需要这样一个生产人才地体系,而这个体系自身的缺点又驱动着它自身不断运作,就像代码里的屎山。所以,应试的目的显而易见,他不仅仅只是在慈善地创造人才,他们创造出的根本不是人才,而且为的也不是创造人才,而是提供给高级岗位来帮助生产,那这么说,不应该达成一种高级岗位有人才的良好结局吗?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这些岗位里的专家都像智障一样?原来他们深受应试的异化,所说出来的话,做出来的事业都是应试的话,而非自己的话,他们的才智被浪费了。但人们偏偏就以为是人才太少了,任凭这样的体系运作下去,这下目的就更显而易见了。
应试的目的就是为了填满高级岗位的需求,因为这个过程本身具有问题,所以这个目的永远无法被满足,使得应试得以不断循环和持续下去,无限的运行下去。
$ 4 应试的架构的可行性分析的最终结论
经过漫长的分析我们得以掌握了应试的全貌,所以,我们可以开始分析对它进行架构到底是否可行了。
在刚开始我们就提到,在应试中我们的精神是赤字的,所以为了主体的持续运行,必须要想办法在应试里获得精神收入,但学校的剩余压榨使得毫无时间可用于娱乐,不过他们还是留了一点,那就是午休时间和晚休。主体的主要娱乐,可以想办法在这些时间进行,对的,主体的确可以和其他个体聊天来消遣,但学校的制度不允许这一点。
除了想办法提升精神外,还需要保证业绩单的满足,所以还必须把多余的时间空出一部分来去满足业绩,去学习虚假的知识,但我们已经认清了真相,我们需要把自己当成工人,而非一个学生。在这个时候,要维持清醒最好的办法就是认识到自己是工人而非学生这一点,同时一定要在这样的体系里保留一些自己的东西,通俗一点,你的兴趣爱好什么的,最好的办法不过于去做点哲学和自己喜欢的事。这大概会使得你和环境脱众,但这一点的问题将在第一章详细推导。
所以,要想成为b类,只需要找到在极短的空闲时间里获得精神力,同时把空闲时间略微挤出一部分以满足业绩,再用自己的东西来维持清醒即可。不过空闲时间的长度随学校的压迫强度而定,这仍需第一章的后续推导。这里只给出最粗略的方法论,准确的方法论还须在后续章节推导。
故,对应试进行架构,是可行的。